头发长了,所以今日又剪发;剪发,总使我想起一连串东西来:阿妈讲,男仔头毛长长系贼佬,所以要剪短发,哪里来的??!!难道是太平天国时的讲法,那时是有把长发的太平军称为长毛的,也即贼佬?又想起初一时陈招光老师讲过的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话说有次他外出旅游吧,好像是去了柳州,那里的刀比较出名,所以就买了把,呵呵,没想到被一个贼仔给盯上了,他过来打劫了!啱啱好nu时阵老师嗰头毛就係好长,无係讲头毛长长系贼佬嗰么!所以老师反过来揪住那贼仔的衣领,拔出刀来说:靓仔,我都无识去思呢揾食啊!

        不过怎样说总觉得无论是男仔还是女仔,长发总比短发好看点,尤其是女仔。或披发的长发飘飘,放任不羁,或束发的庄重典雅,含蓄教养……

        可是现在每次剪发,却总让我想到历史上满清的剃发令;自周公制礼以来,中国人的衣冠礼乐文化一脉相传,成为习俗,直至明亡(中途虽然有五胡乱华几百年,北方胡化严重,但其间有衣冠南渡,尔后又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北方也逐渐恢复和发展了汉家衣冠礼乐文化了,而蒙元统治者实行民族等级制,并不禁止民族风俗衣饰,故虽有挫折衰落,但并未中断过)。以前在中学时对满清初期是没多少厌恶的,虽然也知道剃发易服,也听讲过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杀了好多好多的平民百姓,但那时没怎样想的,认为那不过是历史长河的一起浪花而已,朝代的正常更迭,屠城死人有时是难免的。而稍后知道,当年满清入侵江南时,那些城镇的人民并没作多少抵抗,满人兵不血刃就占领了富庶的江南地区,可能由于太顺利了吧,所以先前被迫搁置的剃发令又重新颁布下来,十日之内征服区的男子发饰衣冠必须和满洲人的一样!那个史无前例的反人类的‘官方’公告如是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留思想不留脑袋,留脑袋不留思想!)这会各地(尤其是南京等长三角一带)的反抗马上就开始了,于是悲剧上演了,满清自己死了上十万人,杀了几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才平定反抗(非叛乱),这次没有衣冠南渡,只有反抗、杀戮与流亡逃难,像许许多多失传的古代科技发明一样,富庶的晚明江南文明从此一去不返……这时我感到了惊讶!这就是真正的士可杀,不可辱啊……鲁迅写道:对我最初的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的头,这才种定了的;到我们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出自《病后杂谈之余》)

        这学期要有门课叫中国科学技术史,期间有次作业是: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是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复印的教材是有说到这题的,说是封建制度,八股取士影响等等,但为了找到更多资料充充字数,好看点,所以就搜索呗,没想到搜索到的不少资料却说是满清入关才导致中国古代天文学落后的,但看了后,好像真的好有道理耶!比较明清的科技著作与成果就知啦,明初郑和的宝船,每次两万人(对比百年后西欧大航海时代初期的每次出海无论怎样拼凑都只得几艘船,几十到上百人!不过人家就五百多人也征服了近千万人的亚兹特克国和印加国了!),七下西洋,影响亚非欧,后世的规模的移民东南亚就始于郑和,还有个王爷编过本叫乜乜救世的草本书,影响都几大的;明末时则是群星璀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大放异彩,此时正值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初期,大航海时代伊始,泰西文艺复兴渐起,西学东渐方兴未艾,如赵士祯的神器谱,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地理游记,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利马窦(泰西人)的《坤舆万国全图》、汤若望(泰西人)和李祖白合译的远镜说、汤若望与徐光启合编的崇祯新历、“音乐王子”朱载堉的律学新说,其十二音律奠定了今日钢琴的基础,还有三大思想家,各大大小小科学家如与徐光启齐名的李之澡、傅泛际、熊三拔、潘委驯、程大位、吴有性等等,都是旷古烁今的,而因满清入侵和焚毁文化而失传于史的科学家则不可计数了。清代呢,应少得可怜,想不出几个来,满清初期应该是没什么科学家的(印象中有个数学较好的人叫明安图,蒙古族的,勉强可以靠上家的名号,康熙嘛,只是有点爱好和见识过科技而已,扯不了家的,还有,那时西传科技变成了宫廷玩意了,没推广到民间社会大众,据英国人说是因为怕民间有人学会天文学后也会推算出日食月食的时间从而影响皇帝的神圣性,好英明神武的君主啊!),那时多的是文字狱,实际上清代的科技开始起步是在洋务时期,此时离西学东渐已过二百多年了。这样说来,李约瑟难题也不是什么难题了,-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是因为十七世纪下半叶时真正正统的中国文明已经被扼杀了,中国刚出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制度在满清入关后胎死腹中了,中华文化精华已尽失,而糟粕尽流存,中国换上了糟粕的华夏文明掩饰下的野蛮愚昧的鞑靼‘文明’了……

        网上查到这样的说法“元蒙杀汉人,满清杀汉魂”,说得有点过火了,至少都不合时宜,不过还是很有道理的。记得好像看过说蒙古帝国有些王公曾要杀光天下汉人几个大姓,而满清的剃发易服令则可以说是灭了古汉人的魂,稍刚烈点的有骨气的汉人都不得留头了啊。就这样,外国来华传教士笔下的士人谈吐文雅,平民彬彬有礼,商贾诚实守信的“衣饰华美,风度翩翩,富于文明和教养”的大明人,消失了……

        不过即使经过剃发易服,汉魂可能也不是一下子就断了的。“康乾盛世”(有人则斥之为糠谴剩世)时兴起的众多文字狱和“窄带滤波器”般的毁书禁书就说明了这点,我们总赞美乾隆编写的《四库全书》,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有多大多大,但可否知道其中的篡改部分有多少呢,由于写这部书而被毁的书又有多少呢,四库中的岳飞的《满江红》下阙被篡改成这个样子:“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肯忘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鲁迅说:“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出自《病后杂谈之余》)而在明末清初流传的《天工开物》、《神器谱》等,到了乾隆时期就人为地失传失踪了,到近代才从日本找回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悲剧记载也是近代从日本流回的,有人认为那是日本有意的挑拨离间,不过同样都是古籍,同样都在日本流传了几百年了,为什么相信天工开物是明人写的,是实在的,而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却就是伪造的呢?)……

        而当想起明末时,总想起几个人来,一是李定国,力挽狂澜,最后客死他乡,身后留下的汉人到今日也变成了今日的果敢人了,却总对人说祖上来自南京府……另一是郑氏祖孙三人,郑芝龙的精通日语荷兰语葡萄牙语,当然还有官话和闽南语,还有其传奇般的发迹,移闽南人到台湾,而到最后竟然投降满清并因之而亡……郑成功的大义凛然,临危不惧,统率余部(或者说是余盗),累挫清兵,还一度反击打到南京城下,但可惜的是为何1654年不与李定国会师,那次可趁势一举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还可惜其错失派兵攻占吕宋的时机,假设派的话今日的菲律宾可能就是第二个台湾了,明郑势力也许因此而不为满清所亡)……郑经胸怀大志,任用陈永华,台湾虽小,但以海峡为天堑,以海军(海盗)为后盾,保汉家衣冠文化不亡也未必不可的,可惜其会师三藩不捷后一蹶不振,没有攻占吕宋,还任用了冯锡范……还有一个是“耻作北朝臣,纲常郑重;宁为南国客,竹帛昭垂”的陈上川,主要原因可能是与他是同乡吧,他是当年的高廉雷总兵,当郑经败退台湾,大陆恢复无望时率军民约3000人避居安南,就此一去不返,成了越南的“明乡人”……

力尽势穷明祚终,义不事清气贯虹。
扬帆广南不复返,毅魂忠骨海外颂…

        总觉得今天的满族和汉其实差不多可以说是同一个族了,彼此说的都是汉语,着的都是西式衣饰,剪的都是西式发型,国服是马褂(即所谓的唐装),都是黄皮肤黑眼黑发,风俗习惯好像也没有多少差异了(对现代满族了解不是很多,不肯定),不同的是满族是有满清旗人血缘的人,还有待遇不一样,他们是少数民族,有国家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有照顾,而汉族则没有……

        历史太复杂了,而最后的编史者却又偏偏是最不可信的满清人,常持一种怀疑态度,毕竟有太多东西不可信;而电视历史剧又以商业为目的的,剧中除了几个人名是真的外,如果有一成的情节是真实的,那就相当不错了。

        以上仅是本人无聊时写写的想到的看法什么的,仅是谈史而已,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得太到家了,找资料就找到这类不入教科书的东东,并进而而影响了中学时期由教科书所形成的看法,都过去的了啦,痛惜也好,憎恨也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叹中。

1.jpg

清代辫子演变图(金钱鼠尾—>猪尾巴—>牛尾巴)

2.jpg

3.jpg

乾隆抚琴图(来自清宫写真油画,疑似出自郎世宁之手),明显的只许官州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狗清的,它身上穿的竟是汉服!可惜一看那秃头,就显得不伦不类了!